聊天

Publié le par TANG

汉字的演变与发展
秦统一中国后,对汉字进行简化、整理,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。汉字的发展,大致可分为古文、篆书、隶书、楷书等四个主要演变阶段。其中,篆书又有大篆、小篆之分;隶书则有秦隶、汉隶之别。现在的汉字各种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。总体来说,汉字是自楷书形成后基本定的型(图1:汉字书体的演变)。
(图1
一.古文
秦统一文字前,即大篆以前的文字,汉字从字体、应用角度而言都还相当混乱。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;其中,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。
甲骨文字: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,在龟甲、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,其内容多为“卜辞”,也有少数为“记事辞”。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、会意的造字原则,形声字只占20%。其文字有刀刻的,有的填满朱砂,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。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,象形程度高,且一字多体,笔画不定。这说明汉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。
殷代图像金文:先秦称铜为金,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,又叫钟鼎文、彝器款识(铜器上凹入的阴文为款,凸出的阳文为识,总称铭文)。与甲骨文相比,金文象形程度更高,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。
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,金文才是正体,显示了正体多繁,俗体趋简的印迹(如图2)。
(图2:甲骨、金文对照表)

甲骨文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,故其笔法坚硬。(如图3)。
(图3:彦堂先生甲骨文作品之局部)
二.大篆
在汉字史上,夏、商、周时代,周宣王的史官史籀创新体,以趋简便, 贡献最大。大篆又有籀文、籀篆、籀书、史书之称。因其为史籀所作,故称「籀文」。大篆散见于《说文解字》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,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。
三.小篆
小篆又名秦篆,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。由大篆简化而成。又名玉筋篆,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。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,笔势匀圆整齐,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。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。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,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(图4:邓完白四体帖篆书)。
(图4)
四.隶书
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,最显著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,从无角变成有角。一般人认为隶书是指有波磔的(磔:用笔向右下斜)、一横一捺都拖着像刻刀一样的长长尾巴的隶书,这只是其中的一种。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,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;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。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"八分"而言(图5:曹全碑八分隶)。"八分"是在秦隶之后,渐生波磔(归于整齐、规范,转化而来的)。隶书发展到八分,已经是姿致成熟。隶书因其字较方正、厚实,故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(图6:邓完白四体帖隶书)。
(图5)          (图6)
五.楷书
「楷书」又名真书、正书、今隶。如欧阳询、柳公权等碑帖均属此类,它包含古隶的方正及章草的简捷特点。沿用至今,为标准字体。楷书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、性格之异,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(图7:褚遂良楷书法帖;图8:宋徽宗诗帖瘦金体)。
(图7) (图8)
六.行书
行书,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,不同于隶、楷,是一种书写者可以运笔自由的书体。(图9:董其昌尺牍册局部行书)。
(图9)
七.草书
草书,又称破草、今草,由篆书、八分、章草,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。草书本于章草,而章草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,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。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「今草」,即通常人们习称的「一笔书」。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简捷。(如图10:祝允明草书七绝便面;11:欧阳询草书千字文局部;12:张旭狂草)。
(图10)
(图11 (图12
八.印刷字体
印刷朮发明后,为适应印刷,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,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,出现了横平竖直、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─宋体。它始于宋朝,定型于明朝,故日本人称其为「明朝体」。宋体字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。
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,越来越多的汉字字体都数码化了。
(完)

Publié dans chinformat

Pour être informé des derniers articles, inscrivez vous :
Commenter cet article